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疳积中药,以及疳积中药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
小儿消化不良的表现多种多样,以下都是小儿消化不良的表现:
1、对于小婴儿,常表现为溢奶,稍大孩子常有呕吐,一般不严重,呕吐物有酸味。
2、患儿食欲减退、腹胀、肠鸣音亢进,甚至不用听诊器也可听到肚子的“咕噜”叫声。
3、口臭。乳食积滞于胃脘,往往先发生口臭,特别是晨起口臭口酸为乳食停滞的表现,临床称此为高位停食。有这种现象时,可减食或停食一顿,以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
4、大便恶臭。伴随少许不消化食物残渣时,虽未稀泄,已有伤食泄之先兆,此时应马上减少饮食量,予以调整,可避免泄泻的发生。
5、拒食。当小儿偶然有一顿食欲减退、拒食或食不香甜,不必勉强进食,而让其减食一顿。
6、腹泻、呕吐时常伴有腹痛,小婴儿表现为哭闹不安,大孩子则会诉说腹痛。腹痛不剧烈者,可自行缓解。
7、 夜卧不宁。烦啼、手心热、踢被揭衣,刚入睡时头汗多,为饮食过多积滞肠胃而产生内热,正如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几分饥和寒”,“胃不和则夜不安”。当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添加辅食后,要注意晚餐不能过饱。1岁左右的小儿更不要临睡前饱饮饱餐。
问题二:引起小儿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么呢?
1、给的食物不太易消化
由于婴幼儿的消化能力差,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吃能消化吸收、愿意接受的食品。一方面,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 特点,饮食逐渐由流质向半流质(如米汤、糊状食品、稀饭)以及固体食物(如软饭、面包等)转变。3个月内的婴幼儿,其消化液与成人不同,对淀粉的消化比较 差,需要特别注意。而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所添加的副食品,一定要烂、细、软,比如,可将青菜切碎,弄烂,做成菜泥。而对于2-3岁的婴幼儿,因为已经 有16-20颗乳牙,食品可以稍微粗一点。同时,像整颗的瓜子、豆子、花生米、果冻这些食品对于婴幼儿都十分危险,可能会被吞到器官里,所以必须小心,要 磨成粉,弄碎了才能吃。
2、给太多新的食物
比如:有的孩子第一次吃虾,觉得味道很好,就一下子吃许多,结果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父母在让婴幼儿尝试吃一种新的食物时,要让他慢 慢适应。一次量不能给太多,要逐渐地增加,让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
3、食品搭配不合理
婴儿4个月过后,父母就需要给孩子增加奶类以外的辅助食品,要注意给予孩子营养平衡的饮食。平衡的饮食就是指婴幼儿吃进去的食物能 满足他这个年龄和身体发展的需要。孩子的生长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营养,其中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纤维素等营养素。粮 食是最基础的食品,而肉、鱼、奶、蛋、蔬菜、水果等等都是身体所必需的。因此,父母需要细心搭配孩子的饮食做到多品种,多样化,避免偏食、挑食、食物过于 单调。
问题三:小儿如何选择消化不良药物呢?
1、由胃肠功能或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消化不良,应请医生论断清楚,给予综合性治疗,不可自作主张,盲目服用消化药。
2、如因过食肉、蛋、豆类等高蛋白食物引起消化不良或疾病后恢复期消化功能减退者,应选服胃蛋白酶片、胰酶片等功能帮助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药物。
3、因吃米、面、红薯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引起消化不良者,应选用多酶片、胖得生等含淀粉酶的药物,促使淀粉尽快分解。
4、如因小儿贫血或肠内菌群失调引发发酵性消化不良、肠胀气、腹泻等,可选服乳酶生、稀盐酸等控制肠内异常发酵的药物。但应注意,使用乳酶生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时,不能与抗生素合用,也不能与鞣酸蛋白吸附剂合用。
5、中药焦三仙、鸡内金,成药参苓白术散、王氏保赤丸和小儿喜食冲剂等对儿童食积停滞、消化不良均有较好疗效,可对症选用。
备注一点:大多数助消化药都含有消化液的主要成分,都有有效期,如超过有效期则不宜再用。
问题四:如何从饮食方面应对消化不良呢?
1、6月到1岁婴儿阶段,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消化适应能力较差,由于饮食喂养不当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不定时喂奶造成喂养 量过多,饮食成分搭配不合理,牛奶浓度太大或者突然改变饮食品种,对过多地添加辅食不适应,以及断奶期食物营养量过高等都会使婴幼儿消化器官不能适应,从而造成消化不良,出现大便异常。表现是量多,泡沫多、粥样、蛋花样、稀水样并伴有特殊的酸臭气味等,对于这些消化不良的症状只要调节好奶量、种类、辅助食品等即可。
2、1岁以上幼儿,如果出现大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含食物残渣或未消化的食物现象,大多是由于进食多或食物中含糖量过高所致。对这种幼儿要控制饮食量或降低食物中含糖量, 给幼儿喂些米汤,藕粉糊等易消化的食物就可以恢复正常。
3、1岁以上幼儿,如果出现大便呈黄褐稀水样或夹杂有未消化的奶瓣,且伴有刺鼻的臭鸡蛋气味,表示对蛋白类食物消化吸收有障碍,对这样的婴幼儿应减少辅食中蛋白类食量。母乳喂养 的幼儿可在喂奶前多喝些水,以降低奶中蛋白浓度。
4、1岁以上幼儿,如果出现大便量多呈糊状,外观油润内含较多奶瓣和脂滴,臭气大,说明脂肪消化不良。应该及时降低含脂肪较多的食物成分即可。(含脂肪丰富的食品:动物油脂、肥肉、蛋黄、乳及乳脂、植物油、大豆、花生、芝麻、葵瓜子等。)
疳积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疳积中药的 儿科 病证。疳积的症状及病因有哪些呢?下面是疳积中药我整理疳积的症状及病因的资料疳积中药,欢迎阅读。
疳积的症状及病因
疳积是因为饮食失调疳积中药, 护理 不当,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消化 吸收功能长期受到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 疾病 。该病大多见于3岁左右的幼儿,并且因为患儿脏腑长期失于濡养,气液干涸,因此在临床中通常表现为患儿形体干枯赢瘦,气血不荣,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胀大,且青筋暴露,或见腹凹如舟,饮食异常等特征。
疳与积在临床中是有一定区别的。古代医家认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仅明确地指出疳积中药了疳积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疳积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疳积的临床治疗当以消积化疳,调理脾胃为原则。但是,在临床具体施治过程中,则当根据疳积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抑或内外分治,攻补兼施等方法。除此之外,在应 用药 物治疗疳积的同时,饮食 营养 的合理调节,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
1、【疳积散】
组成: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诸种疳积,饮食不振,肌肉瘦弱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极细末后和匀,每服3克,1日3次,糖开水送服。
2、【益黄散】
组成:陈橘皮30克,公丁香6克,诃子肉(炮)、青橘皮、炙甘草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 腹痛 泻痢,不思饮食,呕吐腹胀,神倦面黄,以及疳积,腹大身瘦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粗末后和匀,每服5克,水煎取汁,食前饮之。
3、【五谷虫紫金散】
组成:五谷虫(稻米内生的小白虫)50克,紫金锭(又名玉枢丹,一种中成药)3克。
功用:化食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胀。
用法:将五谷虫晒干或置于瓦上焙干,与紫金锭共研末。每日早、晚餐时,取l—2克,用米汤调服。
4、【四味鸡内金散】
组成: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各等量。
功用:补脾健胃,益肾利湿,理气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消瘦,腹如舟状,食欲低下,大便呈糊状,精神不振,舌苔淡白,指纹淡红。
用法:将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分别洗净,晒干,微火炒黄酥,砸碎,共研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5~3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连服l—2个月。
5、【二肝丹】
组成:鸡肝、猪肝(均切成薄片)各30克,地胆草、九节菖蒲各3厘米,漏芦30克,胡黄连、地榆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腹中烦热,口干,大便燥等。
用法:先将诸药共碾碎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鸡肝、猪肝一同入水中煮之,俟二肝煮熟后再置于石臼中捣成膏状,和丸,如玉米粒大小。每服10丸,白开水送服亦可。
6、【莲肉糕】
组成:糯米500克,干莲子250克。
功用:健脾益胃。适用于小儿疳积,久病身体虚弱,饭量减少,大便呈糊状。
用法:莲子洗净,用清水泡发,去心,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揉搓成泥:糯米淘洗干净,与莲肉泥混合,搅拌均匀,加入少量水,放人大碗或小盆中,隔水蒸熟。凉后置干净的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装盘。上面撒上白糖,即可食用。当做糕点食用,适量食用。
7、【六昧甜 蛋糕 】
组成:五谷虫、山药、莲子各50克,使君子仁、茯苓、焦山楂各15克,白糖适量,鸡蛋数个。 功用:补脾健胃,滋肾益肺。适用于小儿疳积,皮肤干燥,头发枯 黄,肚大腹胀,青筋暴露,饮食不香,或伴有 贫血 浮肿。
用法:五谷虫置于瓦上,小火焙干,山药、使君子仁炒黄。将五谷虫、山药、使君子仁、莲子、茯苓、焦山楂一起捣碎研末。取粉末12—15克,加入鸡蛋1个,红糖少许,水适量,搅拌均匀后,隔水蒸熟。每天1剂,晨起空腹食用,10天为1疗程。
8、【鸡内金饼】
组成:生鸡内金90克,面粉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而因脾胃虚弱者。
用法:先将鸡内金轧细后过罗,再置于盆中浸以滚开水,半日后和入面粉、白糖,用所浸之水和匀,作成一个个薄饼,烙成黄色,随意食之。
9、【消食脆饼】
组成:鸡内金1—2个,面粉100克,盐、芝麻适量。
功用:消食开胃。适用于小儿饮食不当造成的积食不消,饭量减少。
用法:将鸡内金洗净晒干或用小火焙干,研末。将鸡内金粉与面粉、盐、芝麻一起和面,擀成薄饼,置锅内烙熟,用小火烤脆即成消食脆饼。作为主食或点心服食。
10、【茯苓饼】
组成:茯苓、米粉、白糖各500克。
功用:益胃补气。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懒动少语,睡觉易惊醒,大便呈糊状,重者可见面部浮肿,青筋暴露。
用法:茯苓捣碎,研末,与米粉、白糖混合均匀,加水适量,调成糊状。用平底锅煎成薄饼。作点心,随意食用。
11、【益脾饼】
组成:熟枣肉250克,鸡内金60克,生白术120克,干姜粉60克。
功用:方中大枣味甘,能温补脾、益气养血。大枣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蛋白质是溃疡创面修复所不可缺少的材料;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鸡内金味甘涩、性平,能健胃消食。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全方具有补脾温中、健胃消食的功用。
用法:将鸡内金、白术洗净,以文火焙干,研成细末,加入干姜粉和枣肉,同捣如泥,制成小饼,放人烤箱内烘干,取出放人塑料食品袋内备用。该饼色、香、味俱佳,空腹当做点心,餐后充当零食,细嚼慢咽,有滋有味,小儿喜欢吃。
12、【三甲饼】
组成:龟板、鳖甲、穿山甲、鸡内金各等分。
功用:软坚化积。适用于小儿疳积,症见 消化不良 ,食积乳积,腹痛 腹泻 ,痞块胀满。
用法:将龟板、鳖甲、穿山甲分别醋制,鸡内金炒黄,研细末,每次5克,加适量面粉混匀,烙成小饼。每日l~2次,空腹食之。
13、【蒸鳝鱼】
组成:黄鳝1条,鸡内金6克,调料适量。
功用:益气健脾消积。适用于小儿脾虚气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毛发枯焦之疳证。
用法:将黄鳝去内脏,加鸡内金放锅中隔水蒸熟,用葱、姜、酱油调味服食。每日1次,连食1周。
14、【黄鳝蒸内金】
组成:黄鳝(又叫鳝鱼)1条,鸡内金10克。
功用:消食健胃,补虚损。
用法:将黄鳝杀死后去头及内脏,洗净切块放于碗内。鸡内金焙干研末,撒在黄鳝肉上,加佐料少许,水适量,隔水蒸熟。加入酱油、味精调味。每日1剂,分2次吃完,连续服用数日。
15、【青蛙粥】
组成:青蛙1~3只(以患儿食量而定),大米50克。
功用: 清热 凉血,宽中益气。适用于小儿疳积,食量减少,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头发焦枯,有异食癖(如喜吃生米、泥沙等异物)者。
用法:青蛙宰杀后剥去内脏,冲洗干净,切成小块,人锅,加水,煮至蛙肉熟烂;再加米煮成粥,放少量佐料调味。每日晚餐食用,每日1次。
16、【胡子鲶米粥】
组成:胡子鲶(又名鲶鱼、塘虱鱼)1条,干莲子10克,大米50克。
功用:滋补脾肾。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瘦小,喜吃异物,皮肤干燥,头发黄枯。
用法:将胡子鲶剖肚去内脏,冲洗干净;将莲子泡发后,去皮去心。将胡子鲶、莲子同人锅,加水适量,煮至鱼肉熟透,再放人大米同煮,至米烂汤稠即可。加佐料调味后,作主食吃。
17、【鹌鹑粳米粥】
组成:鹌鹑1只,粳米150克。
功用:益气健脾。适用于小儿疳积,腹胀,食欲不振。
用法:鹌鹑杀死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小块,入锅,加水适量,煮熟,再加入淘洗干净的粳米,煮成糊状即可。加少量佐料,分3~4餐吃肉喝粥。隔日1剂,连服10剂。
18、【焦锅巴米粥】
组成:锅巴50—100克。
功用:开胃健脾,增强食欲。适用于小儿疳积,吃饭不香。
用法:将锅巴放在小火上烤成两面焦黄后,人锅,加水适量煮成粥。每日2次,代粥食。
19、【山药米粥】
组成:干山药50克,大米或小黄米(又叫谷子、粟米)50克,白糖适量。
功用:调补脾胃, 滋阴 养液。适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用法: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人锅,加水适量,熬成粥。每日当早、晚餐吃。
20、【白萝卜粥】
组成: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
功用:开胸顺气,健胃消积。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用法: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再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早、晚代粥食。经常食用。
21、【猪肚米粥】
组成:猪肚500克,大米50克。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胃。适用于小儿体瘦,食欲不振,易疲倦。
用法:将猪肚洗净,入锅煮熟,捞出,切丝,分成10份;大米淘净,与猪肚丝一份同人锅,加入猪肚汤适量,熬成粥,加入少量佐料调味。每日1次,趁热吃粥。经常食用。
22、【薏米绿豆荷叶粥】
组成:薏米仁15克,绿豆50克,鲜荷叶2张。
功用:清热解暑,健脾消积。适用于暑季小儿疳积,伴有食欲不振,口干喜饮者。
用法:将荷叶洗净,撕成小块,与薏米仁同人锅,加水先煮30分钟,捞出荷叶,再加入绿豆煮烂即可。每日早、晚代粥食,连服10日为1疗程。
23、【核桃蚕蛹汤】
组成:核桃仁100—150克,蚕蛹50克。
功用:益气养血健脾。适用于气血双亏之疳证。
用法:将蚕蛹略炒,与核桃仁放锅中隔水炖熟,隔日1剂,不拘时食,并饮汤汁。连服5~7剂。
24、【丁香姜汁牛奶饮】
组成:丁香2粒,生姜l块,鲜牛奶250毫升,白糖少许。
功用:补益脾胃,降逆气,止呕吐。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瘦弱,进食即吐。
用法:生姜洗净,捣碎取汁(约10毫升)。将姜汁、牛奶、丁香人锅同 煮,煮沸5分钟后捞出丁香,加入白糖即可。每日早、晚服食,婴幼儿吐 奶可分多次饮服。
25、【四味泥鳅汤】
组成:活泥鳅100克,黄芪、党参各15克,山药50克,红枣5枚。
功用:健脾 养胃 , 补肾 。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虚弱,易出汗,饮食不香。
用法:泥鳅放清水中,滴几滴 植物 油,每天换一次水,令泥鳅吐尽肠内脏物。1周后取出泥鳅。锅内放入植物油适量,烧十成热,加几片生姜,然后将泥鳅于锅中煎至金黄,加水3碗,加入黄芪、党参、山药、红枣,煎至1碗。分2次饮汤吃泥鳅。经常食用至病愈止。
26、【党参黄芪蒸鹌鹑】
组成:鹌鹑1只,党参、黄芪各15克。
功用:补益五脏,养血生津,清热利湿。适用于小儿疳积气虚津伤者。
用法:将鹌鹑杀死后,去毛及内脏,冲洗干净,将党参、黄芪及少量的水倒入鹌鹑腹内,置小盆或大碗内,加少量的盐、油调味,隔水蒸1小时,拣去党参、黄芪即可。吃肉喝汤,一天食完。隔日1剂,连服3~5次。
27、【山楂蜜膏】
组成:鲜山楂、蜂蜜各50克。
功用:健脾开胃,补中润燥。适用于小儿疳积。
用法:将山楂洗净,切片,入锅,加水适量,煮烂。用饭勺捣碎山楂,使其呈糊状,倒入蜂蜜,继续加热收膏。稍凉后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半匙至一匙。开水冲化饮服。
28、【芸豆卷】
组成:芸豆500克,红枣250克,红砂糖150克,糖桂花适量(也可不用)调味。
功用:健脾利湿。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大便呈糊状或伴有颜面浮肿。
用法:芸豆淘洗干净,置清水泡发,入锅煮至酥烂,凉后,揉搓成泥状备用。红枣用水泡发后冲洗干净,去核去皮,入锅煮熟烂,趁热加入红砂糖、糖桂花,搅拌均匀,按压成泥状。把芸豆泥摊在干净的案板上,按压成1厘米厚的长片状,将枣泥均匀地摊在上面,将芸豆泥片、枣泥片一起卷起成长条状,用刀切成段,放人盘中。代点心吃,经常食用。
29、【莲子猪肚】
组成:莲子40粒,猪肚1个。
功用:健脾益胃。适用于小儿饮食下降,消瘦,大便呈糊状。
用法:莲子泡发后去心,装入洗净的猪肚里,用线扎紧两端,人锅, 加水适量,炖熟至酥烂。凉后,捞出猪肚,切成细条状,加少量佐料调 味。吃猪肚莲肉,每日1~2次,服完为止。食前应加热。
30、【使君夜明蒸羊肝】
组成:使君子仁数粒(按患儿年龄,1岁1粒),夜明砂(为干燥的蝙 蝠屎, 中药 店有售)10克,羊肝60克。
功用:健脾消积,清肝明目,杀虫。适用于小儿疳积引起的消瘦,夜 盲症。
用法:羊肝洗净切片,与使君子仁、夜明砂一起放人碗内,混匀,加 水适量,入锅,隔水炖熟。加入佐料调味后,吃肝喝汤(或只饮汤)。
31、【雪梨山楂粥】
材料:雪梨、山楂、大米各25克。
调料:冰糖适量。
做法:1.大米淘洗干净;雪梨、山楂分别用清水洗净、去核,切小丁。
2.煲锅置火上,加适量清水,放入雪梨丁、山楂丁、冰糖同煮成果酱。
3.沙锅置火上,加入适量清水,放人大米煮成粥,倒入雪梨山楂酱即可。
祛病功效:这款粥可清内热,消食化滞。每天1次,连吃l周。
治疗小儿疳积的外敷方
1、【敷神阙药酒方】杏仁、桃仁、栀子、皮硝各10克,白胡椒7粒,葱白 (每根寸许)7根,鸭蛋清1个,白酒5毫升。前5味药共研细末,加葱白捣 烂,再加入鸭蛋清、白酒调拌均匀,然后用纱布包扎成2饼,外敷神阙(肚脐)、命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与前脐中(神阙穴)相对]二穴,24小时后取下。
疳积为儿科常见病,多发于断乳之后至6岁的小儿。临床表现各异,常以泄泻、浮肿、赢弱为主。本证主要证候,均具有长期形体消瘦,肌肉松驰,面色、皮肤色泽不华,毛发稀疏;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如大便不正常,厌食和异嗜症史,以及肚腹膨胀等现象;其它如精神异常,萎靡不振,烦躁不宁,脾气急躁,揉眉捋眼、咬牙嚼指等动作亦颇常见;严重患儿呈老人貌,骨瘦如柴。
【方一】疳积散
【出处】《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组成】生栀子18克,朴硝18克,文术6克,三棱6克,桃仁6克,红花6克,芫花6克,醋军6克,青皮6克,白术6克,山药6克。
【功用】行气活血,清热散结。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青皮、文术、三棱行气散结;桃仁、红花、醋军活血化瘀;栀子、朴硝清除积热;芫花清热散结;白术、山药健脾益胃。
【药理】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三棱、文术能显著延长凝血酶对人纤维蛋白的凝聚时间;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状况;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芫花水浸液对黄癣菌、大芽孢菌、铁锈色小芽孢菌、星状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共90克。取本药加阿魏13克与黍米粥共捣为泥,敷小儿胃脘部,上至剑突,下至脐上两指,24小时取下加黍米粥再捣如泥重敷,每剂连用3~4次,15天为1疗程。
【方二】二陈汤加味
【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
【组成】制半夏、橘红各9克,白茯苓、苍术各6克,炙甘草、制猪牙皂各3克,焦神曲10克,生山楂10克。
【功用】运化脾湿,降逆和胃。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制半夏、苍术、制猪牙皂燥湿运脾,降气和中,宣肺通利大肠,善消乳积,谷食所致之疳积,共为君药;橘红行气和中,焦神曲健胃消食导滞,辅助君药以达醒脾助运,和胃增纳之效;白茯苓健脾利湿为佐药;为防燥药之过燥劫阴之弊,故以食糖,炙甘草,生山楂为使,酸甘合化生阴,甘以补中,健脾益气,运化药力以消积。诸药合用,运脾和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消乳食积滞。
【药理】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苍术醇有促进胃肠道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陈皮含挥发油、橙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且陈皮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加适量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文火慢煎30分钟,趁热过滤药液,自然滴尽。二煎法同上。合并滤液浓缩至180毫升,加入15%白砂糖,1日分3次服。
【方三】保和汤
【出处】《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组成】焦山楂6克,焦麦芽6克,焦神曲6克,制半夏3克,陈皮3克,莱菔子6克,连翘3克。
【功用】消食和胃,化湿散结。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化湿和胃;莱菔子行气和胃,消积散结;连翘清热散结。
【药理】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陈皮含挥发油、橙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且陈皮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莱菔子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降压,增加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抑制小鼠胃排空的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取药液至80~120毫升,每日口服5~6次,每次10~30毫升,3天为一疗程。
【方四】疳积膏
【出处】《社区中医药》
【组成】净桃仁11粒,光杏仁9枚,生山栀11枚,红枣7个,皮硝10克,葱白头7根。
【功用】健脾和胃,散结导滞。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方中桃仁、杏仁、栀子、红枣、皮硝具有温脾助运、和胃调肠、散结导滞之功,上述药物通过神阙穴渗透和经络传导,发挥药效,从而改善脏腑功能。
【药理】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状况;苦杏仁可作用于呼吸中枢而镇咳平喘;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大枣能增加胃肠黏液,纠正胃肠病损,抗变态反应作用;葱白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共捣碎,加适量面粉,1枚鸡蛋清及白酒若干将其调成糊状成面团,敷于脐中,外用纱布覆盖后以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即可。
【方五】加味生铁落饮
【出处】《国医论坛》
【组成】生铁落(先煎)10~30克,苍术、白术、党参、鸡内金、陈皮、黑芝麻(炒)各4~10克,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5~10克,槟榔3~8克,炙甘草3克。
【功用】健脾助运,消积导滞,攻补兼施。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生铁落《本经》列为中品,味辛甘,性平散,“能除胸膈中热气,食不下,止烦”;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厚中州;苍术运脾;焦三仙、槟榔、陈皮健胃消积,行气导滞;红糖苷缓补中调和;全方药味平和,口感宜人。功能健脾助运,消积导滞,攻补兼施。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黑芝麻含丰富的钙,锌等。疳积患儿每多烦躁哭闹,爱发脾气,易激惹,现代研究表明,铁缺乏可影响人的性格,不苟言笑。美国哈佛医学院达基姆教授研究发现:当铁缺乏时,大脑氧化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引起大脑血清代谢障碍,出现思维和情绪异常,表现为脾气变大,孤僻,爱哭。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四君子汤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铁落能镇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加红糖适量分2次温服。症状改善后,按比例改汤剂为丸剂,每次服3克,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方六】健脾化食散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组成】白术6克,苍术3克,云苓4克,焦楂8克,神曲6克,法夏9克,陈皮3克,砂仁6克,木香2克,黄连2克,枳实2克,使君子、槟榔两药则按年龄及体重可用0.1~1克左右。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白术补脾益气,燥湿,与苍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阴中之阳,一为阳,一为益气和中,强脾土,一为补中除湿;配云苓共奏燥湿健脾之功而温运脾胃;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半夏,陈皮破滞气,削坚积,且止呕,消食宽胃;黄连清热燥湿;木香,砂仁理气和胃;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开胃之品;使君子,槟榔健脾消疳除积杀虫。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对病程长,体质差且食积轻者,手法宜缓和有节;对病程短,体质壮者,宜用较重快节律手法。
【药理】白术,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苍术醇有促进胃肠道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木香含挥发油,生物碱,菊糖等,云木香对支气管平滑肌及小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有降压作用,并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多种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焦楂、神曲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枳实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陈皮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法夏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使君子有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
【用法】配合推脾土,大肠,七节,按脐摩腹,揉龟尾。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汤药每日3次口服,每次1剂(随年龄,身高决定剂量)。
【方七】戊己丸加味
【出处】《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各等份组成。
【功用】清热健脾。
【主治】小儿疳积下痢。
【方解】方中用少量黄连既能“厚肠胃”(《本草经疏》),又能“平肝胃之呕吐”(《本草正义》)以清热燥湿,清胃泻火;吴茱萸配生姜燥湿止呕,温中散寒作用弥强;“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本草纲目》)。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还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作用;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胡黄连,玄明粉,白胡椒,大黄,生栀子等共研细末。另将桃仁,杏仁,使君子仁,置乳钵中边研边加上述药粉,调成稠膏状,灭菌即可。
【功用】消疳健脾,泻热通便,安蛔驱虫。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大黄、玄明粉清热消肿解毒,润燥软坚;白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杏仁润肠通便;使君子杀虫消积。
【药理】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桃仁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抗凝,抗炎,抗菌,抗过敏的作用;杏仁含苦杏仁苷等成分;苦杏仁苷经苦杏仁酶水解,产生氢青酸和苯甲酸,氢靑酸是剧毒物质,所以苦杏仁直接内服易中毒,煎熬后毒性大减,微量的氢青酸不致引起中毒,可作用于呼吸中枢而镇咳平喘,对细菌有抑制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胡椒有抗炎作用,口服可以促进胆汁分泌;使君子可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
【用法】治疗时用消疳脐敷膏适量填满脐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4个疗程。
【方九】小儿化积散
【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
【组成】炒山楂、建曲、炒鸡内金、炒麦芽、黑白丑各15克,槟榔、制龟板、鳖甲、白蔻、白术、茯苓各10克,共制成粉。
【功用】消食导滞健脾。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建曲,鸡内金,麦芽健胃消食;槟榔,黑白丑化积泻火通便;龟板,鳖甲滋阴补肝肾,养血益心脾;白蔻、白术、茯苓健脾除湿。
【药理】白术能增加消化系统的分泌,刺激造血系统,提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山楂含有山楂酸,枸木缘酸,维生素C等,能增加胃中的酶,而促进消化;鸡内金促进胃腺分泌,起到了消积化食的目的;鳖甲能提高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延长抗体存在时间,增强免疫功能;小儿化积散含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有助补充营养,促进患儿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起到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用法】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15天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方十】资生丸加味
【出处】《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各30克,扁豆、苡仁、芡实、莲子、甘草各20克,砂仁、白蔻、陈皮各10克,神曲、山楂、麦芽各15克,桔梗、藿香各6克,黄连5克。
【功用】攻补兼施,健脾益气。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方中参、苓、术、草、炒扁豆、炒苡仁之甘温健脾阳益肺气;以芡实、莲子、山药之甘平滋脾阴;并以陈皮、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去积;砂仁、白蔻、桔梗、藿香开胃健脾;黄连小量清心热;加肉豆蔻温脾阳;苍术燥湿以止泻;黄芪益气固表补肺气。全方是重在补而辅以消,补消得当,阴阳兼顾,升降和运,运转乾坤。
【药理】补脾益肺药物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消食类药物含脂肪酶,淀粉酶,及维生素B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具有促进消化,代谢,增强食欲的作用。
【用法】每天取药末12克,开水浸泡后取药汁20毫升,进食前0.5小时服用5毫升,30天为1疗程。
【方十一】验方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内服汤剂:鸡内金20克,炒麦芽10克,使君子10克,山药10克,胡黄连6克,银柴胡6克,五谷虫10克,白术10克,木香6克。同时用中药敷脐:白头翁10克,使君子10克,山栀子6克,香附6克,共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为糊,贴敷脐部。隔日换药1次。
【功用】扶脾健胃,清热消积。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鸡内金消食力强,且具运脾健胃之功,常与炒麦芽同用于食积不化及小儿疳积;使君子常用于小儿脾胃不健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与五谷虫同用,消疳积之力更强;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发热;山药补脾胃,白术健脾益气生血,胡黄连反佐山药,白术之甘温,同时有消积,清虚热之功;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外敷方中,香附长于消积聚;白头翁,山栀子善除肠胃热毒蕴结;使君子具消积杀虫之功。内服外敷结合应用,可在短时间内收到通导脏腑之气机之功,使升降得畅,积食得消。
【药理】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香附含挥发油、酚类物质、葡萄糖、果糖、淀粉等,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并能缓和其肌张度,水煎剂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有镇痛作用;白头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以及一些皮肤真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有镇静,镇痛,抗惊厥,强心作用;鸡内金、炒麦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使君子可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用法】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6克。红糖水送服。
【方十二】健脾消积汤
【出处】《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生晒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鸡内金10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
木香5克,佛手5克,玳玳花5克,刘寄奴6克,蜈蚣1条。
【功用】益气健脾,理气消积。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生晒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鸡内金,山楂,曲消食开胃;木香,佛手,玳玳花行气导滞;方用刘寄奴(又称化食丹)性温,味苦,入心脾二经,苦能降下,辛温通行,故既能破血下胀,又能消食化积,使滞者破而即通;用蜈蚣,源于绍兴民间单方,考药典,蜈蚣辛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衄凝聚之处皆能开之,验临床,确为消疳积之良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积之功。
【药理】人参大补元气,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白术,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消食类药物含脂肪酶,淀粉酶及维生素B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具有促进消化,代谢,增强食欲的作用。刘寄奴有加速血液循环,解除平滑肌痉挛,促进血凝,抗缺氧,抗菌作用;蜈蚣有抗惊厥,抗菌,改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镇痛,抗炎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对于服药困难的患儿,可采用多次少饮法服药,不必强调每日2次尽剂。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疳积中药和疳积中药方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