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治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中药方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病情分析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 目前能共同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主要有三大类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即
(1)抑酸剂和制酸剂。这类药物有奥美拉唑(洛赛克)、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米替丁、罗沙替丁、尼扎替丁、恩前列素、氧化镁和胃舒平等。
(2)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如胶态次枸橼酸铋(德诺)、阿莫西林、甲硝唑和呋喃唑酮等。
(3)黏膜保护剂,如麦滋林S颗粒、硫糖铝、胃必治、乐得胃、复方丙谷胺、米索前列醇(喜克溃)和生胃酮等。凡由胃酸过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上述三类药物均可应用,但以前两种药物为主。
指导意见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以上建议请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01
复方春砂颗粒
【处方组成】砂仁叶油、白术、化橘红、枳壳。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行气开胃、止痛消胀。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凉痛、喜温喜按、消化不良、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调节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口淡乏味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行气,兼能燥湿健脾、消胀开胃。用药偏于温燥,兼以甘温补益,具有温中行气兼顾的特点。适用于虚寒气滞型胃痛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妇、糖尿病患者慎用。阴虚火旺胃脘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规格贮藏】10g/袋。密封。
02
小建中合剂(胶囊、颗粒、片)
【处方组成】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肠运动、镇痛、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以脘腹隐痛、暖则痛减、嘈杂吞酸、食少纳呆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为桂枝汤加饴糖而成,重在补虚缓急,柔肝益脾和营,用药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并用。适用于胃脘疼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合剂:口服。一次20 3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胶囊:口服。一次2 3粒,一日3次。颗粒: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2 3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合剂:180ml/瓶。密封,遮光。胶囊:0.4g/粒。密封。颗粒:15g/袋。密封。片:0.4g/片。密封。
03
理中丸(片)
【处方组成】炮姜、党参、白术(土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口淡乏味、纳少脘胀、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消化性溃疡、改善胃肠运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以胃脘冷痛、温则痛减、呕吐泄泻、胸满腹痛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健脾温中。用药甘温补益,具有健脾与温中并用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小蜜丸:口服。一次9g,一日2次。水蜜丸:口服。一次1袋,一日2 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5 6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阴虚内热,感冒发热忌用。湿热中阻所致胃痛、呕吐、泄泻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
【规格贮藏】大蜜丸:9g丸;密封。小蜜丸:6g/100丸。密封。水蜜丸:6g/袋。密封。浓缩丸:3g/8丸。密封。片:0.3g/片。密封。
04
香砂理中丸
【处方组成】干姜(炮)、党参、白术(土炒)、木香、砂仁、炙甘草。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温中理气。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腹冷痛、或胀痛、喜按喜暖、不思饮食、反胃泄泻、泛吐清水、纳差神疲、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或弦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反胃泄泻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补脾胃,兼有理气止痛,化湿和胃。用药健脾、温中、行气并重,重在温补,兼有辛温。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胃阴不足,内热壅盛者慎用。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服用藜芦及其制剂。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规格贮藏】9g/丸。密封。
05
附子理中丸(片)
【处方组成】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弦。
【现代药理】具有增强抗寒能力、镇痛、调节肠运动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脘腹冷痛、暖则痛减、呕吐清水、手足不温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兼能健脾益气。用药辛甘温阳与甘温健脾同用,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以寒为主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 3次。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 3次。小蜜丸:口服。一次9g(相当于45丸)。浓缩丸:口服。一次8 12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6 8片,一日1 3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不适用于急性肠胃炎、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不宜大量、久服。忌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见大便干结,口干、口腔溃疡;极个别患者可见心悸、甚至偶发心律失常。
【规格贮藏】水蜜丸:6g/袋。密封。小蜜丸:20g/10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浓缩丸:3g/8丸。密封。片:0.25g/片,密封。
06
参桂理中丸
【处方组成】附子(制)、干姜、人参、肉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湿定痛。主治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证。症见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虚寒痛经、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现代药理】具有抗炎、镇痛、提高肾上腺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功能性呕吐、腹股沟斜疝、原发性痛经。临床以脘腹冷痛、寒则加重、腹泻厥冷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益气、散寒止痛,兼能健脾燥湿。用药甘温为主,具有脾肾同治的特点。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的胃脘痛、泄泻、痛经、疝气等。
【用法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 2丸,一日1 2次。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实热证慎用。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6g/丸。密封。
07
桂附理中丸
【处方组成】肉桂、附片、党参、炮姜、白术(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主治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四肢厥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现代药理】具有抗消化性溃疡、调整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炎、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水谷不化、畏寒肢冷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补脾肾,兼能健脾燥湿。用药具有脾肾同治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疼痛属于脾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5g,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慎用。肝胃郁热所致胃脘痛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咳喘、浮肿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不宜长期服用。忌不易消化食物。
【规格贮藏】水蜜丸:0.24g/1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
08
黄芪建中丸
【处方组成】黄芪、肉桂(去粗皮)、白芍、甘草(蜜制)、大枣。
【功能主治】补气散寒、健胃和中。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恶寒腹痛、心慌气短、身体衰弱、或虚寒泄泻或虚劳心悸或虚劳阳虚发热、面色无华、舌淡嫩,脉细弱。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解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强免疫功能、镇静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临床以胃脘隐痛、恶寒腹痛、心慌气短、身体衰弱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补中气,兼能散寒健胃,和中缓急。用药重在甘温补益,具有寒热并有,以温热为主的特点。适用于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致的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阴虚火旺者忌用。呕吐、中满、吐蛔者不可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宜饭前服用。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9g/丸。密封。
09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处方组成】三七、延胡索、香附(醋制)、川楝子、吴茱萸(醋制)、白芍、甘草、白及、枯矾、瓦楞子(煅)、氧化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理气化瘀、温中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痛处不移、喜温喜按、泛酸嘈杂、或有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现代药理】具有抗胃溃疡、镇痛、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痛有定处、胃酸过多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制酸止痛,兼能理气化瘀,温中健脾。用药辛香苦温并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兼有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 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禁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哺乳期妇女禁用。高血压、心脏病、返流性食管炎、胃肠道阻塞性疾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慎用。胃阴不足胃痛者慎用。忌情绪激动及生闷气。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不良反应】服药后可见口干、便秘、出汗减少、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视力模糊、排尿困难(老人)。
【规格贮藏】0.5g/粒。密封。
10
安中片
【处方组成】高良姜、桂枝、小茴香、砂仁、延胡索(醋制)、牡蛎(煅)、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和胃止呕。主治阳虚胃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畏寒喜暖、胃痛绵绵、泛吐清水、或嘈杂反酸、脘胁胀痛、神疲肢冷、舌淡红苔白、脉滑。
【现代药理】具有镇痛、抗炎、抗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以胃痛绵绵、畏寒喜暖、泛吐清水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胃散寒,兼能行气止痛、制酸和胃。用药偏于温燥,具有温中与酸敛并用、散寒与行气兼顾的特点。适用于胃痛属于阳虚胃寒兼有气滞血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 6片,儿童一次2 3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急性胃炎、出血性溃疡禁用。胃脘热痛者不宜使用。忌食生冷寒滑、酸性及不易消化食物。
【规格贮藏】0.2g/片。密封。
11
温胃舒胶囊(颗粒、泡腾片)
【处方组成】党参、附子(制)、炙黄芪、白术(炒)、山药、肉桂、肉苁蓉(制)、补骨脂、砂仁、乌梅、山楂(炒)、陈皮。
【功能主治】温中养胃、行气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尚未检索到本成药相关的药理资料。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受寒痛甚腹胀纳差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补脾胃,兼能燥湿行气,消食止痛。用药具有温补兼顾,阳中求阴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中焦虚寒者。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0 20g,一日2次。泡腾片:开水冲服。一次2 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胃大出血时忌用。湿热中阻胃痛者慎用。胃脘灼热痛证、重度胃痛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应】偶见皮肤瘙痒、红肿、皮疹。
【规格贮藏】胶囊:0.4g/粒。密封。颗粒:10g/袋。密封。泡腾片:1.8g/片。密封。
12
仲景胃灵丸
【处方组成】肉桂、高良姜、砂仁、延胡索、白芍、小茴香、牡蛎、炙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食欲不振、胃脘凉痛、脘腹胀满、呕吐酸水或清水、畏寒无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温则痛减、呕吐清水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兼能行气制酸。用药温燥,具有温中与收敛合用,行气与活血并用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g,一日3次;儿童酌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胃痛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1.2g/袋。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上述内容摘取自《实用临床药物学--中成药卷》。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如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食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继发于其他疾病等。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返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出血等。
该病属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本病病因繁多,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素虚、失治误治等皆可引发。
【方一】加味香苏饮(董建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壳10克,炒鸡内金5克,香橼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
【功用】调气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胀多气,时伴隐痛,反复发作,食后脘胀尤甚,不思饮食者。
【方解】本方以香附、橘皮为主药。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橘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与香附相配,既能调气和胃,又可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肠;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椽皮、佛手宽胸除胀止痛。诸药相伍,共奏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之功。
【药理】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木香、佛手能调整胃肠运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如伴见胁肋胀痛、口苦泛恶、肝郁不舒症状者,可加柴胡、青皮、郁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腑行不畅者,可入酒军或瓜蒌、莱菔子以导滞通腑;如伤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毕澄茄等品以行气散寒止痛;如顽固腹胀,反复不愈,则可配用鸡金散(鸡内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橼皮等量研末,每服3克,日2次),健胃消胀化滞(亦可用于汤剂)。
【方二】平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克,厚朴9克,陈皮9克,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2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或口苦无味,肢体倦怠,胸闷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而厚者。
【方解】苍术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煎加姜枣,其调和脾胃之功益佳。诸药相合,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气健运,胃得和降,则诸症自除。
【药理】苍术、厚朴可调整胃肠运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甘草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楂梅益胃汤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沙参30克,麦冬、玉竹、生地黄、木瓜各10克,山楂、山药各15克,石斛、乌梅、白芍各12克,甘草6克。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口干舌燥,少苔、
无苔或花剥苔。证属脾阴不足、胃土燥热型者。
【方解】方中用乌梅、山楂、木瓜、白芍之类以酸甘化阴,配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石斛等养阴益胃,伍山药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木瓜似有缓和胃肠肌痉挛的作用。山楂促进消化,对胃肠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一贯煎加味(赵清理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辽沙参15克,生地黄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5克,太子参12克,焦山楂30克,乌梅肉15克,鸡内金12克,广木香6克,甘草3克。
【功用】甘寒养阴,和中益胃。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痛,嘈杂干呕,不思饮食,食后胃脘痞满胀痛,口燥咽干,体倦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方解】本方取太子参、枸杞、山楂、乌梅、甘草之酸甘以化阴,助沙参、生地黄、麦冬滋阴生津之力;鸡内金补胃体;广木香理气,防酸甘之滞,助生生之机。以上诸药合用,益胃阴、养胃体。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多糖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一次。
【方五】温阳健胃汤(张继泽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用】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肠腺化生。症见胃脘隐痛,胃胀嗳气,大便或干或烂,脉细,舌苔薄白。辨证为中虚气滞者。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益气补中,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缓急止痛,良姜温中祛寒,木香行气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枳壳破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效。
【药理】党参具有保护胃黏膜功能。炒枳壳水煎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蠕动。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六】砂半理中汤(宋孝志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症见胃脘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扯之积,故做为脾胃病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良姜温中祛寒。
【药理】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香附可促胆汁分泌,抗炎镇痛。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按语】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能,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另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另冲);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2克(另冲)。
【方七】补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功用】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桂枝益气健脾温阳;枳实破气除痞;丹参活血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姜枣调和脾胃。
【药理】黄芪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抑制溃疡形成,保护胃黏膜。丹参、桂枝改善血液循环。枳实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
【按语】对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腹拘急、气逆咽哽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加当归、枸杞子。
【方八】舒胃和中汤(张志坚方)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5克,川连3克,淡吴萸1.5克,蒲公英30克,佛手片10克,生麦芽30克,炒神曲10克,炙鸡内金5克。
【功用】舒胃和中,疏肝清化。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症见上腹痞胀、疼痛,胁肋胀痛,嗳气吞酸,纳差泛恶或大便溏泻,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弦。
【方解】本方系化裁经方四逆散,为肝郁犯胃,食滞化热证而设。取枳壳之降气消痞,合柴胡之轻举疏达,引“脾胃之气行阳道”;用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蒲公英之苦寒清热,入肝胃二经,并散滞气;配川连、吴茱萸之苦寒泄降,清肝火而泄胃热,辛热开郁,暖脾而散寒邪;佛手片疏肝胃之滞气,滞气破则上下气机畅通,胃舒肝达;合生麦芽、神曲、内金之消食和胃。诸药配伍,合力舒胃和中,疏肝清化,升清降浊,旨在“以平为期”。
【药理】四逆散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环;其中柴胡枳实合煎有明显增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麦芽煎剂对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蒲公英有健胃作用。鸡内金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于饭后1.5小时温服。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每取5克,分2次于饭后1.5小时开水调服,以资巩固,以20~50天为宜。
【按语】本方为张志坚主任医师多年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剂。该方紧扣肝气犯胃、食滞郁热之病机,在四逆散基础上去破气之枳实,增入行气消痞、苦辛清化、舒胃消滞之品,熔升降有序、辛开苦降、清热消滞于一炉,俾胃气舒而中焦和。慢性胃炎如能按法施治,常可应手取效。
【方九】舒胃饮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芍9~15克,姜半夏、黄芩、川厚朴各9克,干姜4~6克,黄连3克,蒲公英15~30克,炙甘草9克。
【功用】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满闷饱胀,时作疼痛,嘈杂嗳气,呕泛吐酸,心下痞满,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本方乃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两方加减化裁而成。半夏泻心汤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加厚朴苦辛温,以其燥湿散满,行气导滞;蒲公英苦甘而寒,取其清热解毒,消积散结。共奏辛开苦降,理气消痞,缓急止痛之功。
【药理】姜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干姜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止泻作用。黄连、黄芩可拮抗回肠痉挛。芍药甘草汤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
胃溃疡的中药治疗
【组成】:
竹茹12克
芦根30克
公英15克
枳壳10克
石斛10克
麦冬l5克
薄荷6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
【主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胃脘轻痛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炮制方法】:
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次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方解】:
本方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哕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台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隆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睥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睥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
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说: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膈、腻胃之弊。总之,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加减】
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_、甘草,加元胡15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
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蒌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无症状表现的患者,无需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发生时,建议可以中药西药相结合,西药少吃刺激性的药物。西药可以选择以下几种药物治疗:1、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比如达喜,一般餐后1-2小时服用,或者胃部不适时服用,可以中和胃酸;胶体果胶铋每日服用2次,可以保护胃黏膜;麦滋林,因为当中的成分水溶性B334可以使胃黏膜局部的炎症消失,达到组织修复的目的。如果伴有烧心、反酸等胃酸分泌过高的症状,可以加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2、中药的药物可选择以下中成药:保和丸,其中含有山楂、神曲、麦芽等中药成分
最佳的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是树舌灵芝 去年我使用了三个月树舌+红缘+云芝,将我二十多年的老胃病(胃溃疡和慢性胃炎)给治好了。据科研资料显示,使用三个月或者半年以上可以治愈各种胃病的。 下面是科研文章“大型珍稀药用真菌——树舌灵芝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的部分内容: 树舌灵芝属于大型药用真菌,其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甾体化合物、三萜、脂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生物碱类、酚类、内酯、香豆素类和甙类以及微量元素等。树舌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主要包括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抗病毒、消炎抗菌、降血糖、调节血压、阻碍血小板凝集和强心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腹水癌、神经系统疾病、肝炎、心脏病、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预防和治疗胃溃疡、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胃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药和治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中药方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